重大项目开工提速 复工复产全力推进 促投资领衔 多地打出稳经济“组合拳”

时间:2020-02-25 10:38:3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大项目开工提速 复工复产全力推进 促投资领衔 多地打出稳经济“组合拳”

青海省印发重大项目开复工工作方案,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建设,努力稳定经济发展大盘


近段时间,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将稳经济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频频部署。多地密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细化复工任务时间表,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加快项目进度,开列年度投资清单,推出为企业降本减负举措,打出稳经济政策“组合拳”。

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的有力抓手、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引擎,重大工程项目是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也是打赢“十三五”规划收官战的重要一环。

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和建设。各地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用工、土地、资金、用能等保障。

连日来,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列出时间表,按下“快进键”。贵州省提出,到2月底前贵州省重大工程项目复工率达到100%。截至2月22日,贵州省重大工程项目已复工1662个、复工率为79.6%,新开工项目264个。复工开工项目涵盖“六网会战”(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地下管网、互联网)、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

青海省印发重大项目开复工工作方案,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建设,努力稳定经济发展大盘。方案要求4月底前计划开复工的80个项目,细化应急措施,紧盯核心节点,在保障疫情防控处置及安全生产有序可控的前提下,提速推进各类重大项目按计划开复工。

陕西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也在加速推进。截至2月19日,陕西已经复工、开工项目74个。其中,续建项目复工59个,复工率18.9%;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5个,开工率8%。年度投资额前100位的陕西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占重点项目年度投资额68.91%)复开工22个,复开工率22%。

推进在建项目加速复工的同时,多地开列年度项目清单,新的项目也在加速储备和启动。

2月24日,上海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要千方百计抓重大项目投资开工。全力抓项目开工,在公共卫生、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等重点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山东省发改委印发通知明确,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2020年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项目等省级重点项目,落实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进要求,全年完成投资4000亿元以上。

近日,河南省发改委印发《河南省补短板“982”工程实施方案》,围绕九大重点领域,统筹推进8011个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约两万亿元,有效支撑全省投资稳定增长。

例如,针对中小企业的复产复工难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解决企业在资金、人员、物资、生产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分类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此外,启动重大项目建设,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注入大规模流动性以对冲流动性不足。当前科学的疫情应对举措和恰当的经济对冲政策,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恢复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提供了重要保证和支持。

他指出,在重大疫情发生时,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往往会受到人员流动限制、社会舆情混乱、治理失灵、悲观预期上扬和资源配置扭曲加剧等影响,也给餐饮、娱乐、交通运输以及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带来较大压力,进而影响经济的运行。但是,这些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种要素及其生产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发展基本面和大趋势。

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取决于以下几大因素:一是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我们的资本不会因为疫情而消失,其积累的方式和更新的速度,更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这次疫情的死亡数据确实在令人痛心地增长,但现代社会已经将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因此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及其人力资源的积累影响是短暂的。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从历史上看,人类技术进步从未因疫情中断或弱化,反而会刺激人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公共卫生和城市基础建设投入。

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较快重返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客观地看,疫情不可能不产生经济损失,要理性面对经济损失,同时,不能乱了方寸、失去战略定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刘元春说,总体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非预期性的冲击,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局部的和暂时性的,它无法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也难以改变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他指出,可以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产业规划、区域布局等政策,全面协调各种资源配置,促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趋于潜在增长水平,做好“六稳”工作。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有空间,但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前,政策调整力度不宜过大,短期也不宜用力过猛。“不冲破底线,调整好预期,按照稳中有进的思路,维持好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就可以,不用过度担心速度问题。在路径、管道还不明朗不畅通的时候,不宜采取过度宽松的举措,不然容易适得其反。”(记者 孙韶华 班娟娟)

编辑:白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