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中企业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品牌和贴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国外销售额占比大。出口主要收入美元,每年营收8亿美元。生产成本比较固定,毛利率稳定,现金回款稳定。企业拥有多个事业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设有财务公司和汇率风险管理团队。
企业早期汇率风险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各事业部随意决定,无专业人员;单边赌汇率涨跌,长时期暴露敞口;与境外机构叙做不熟悉的复杂外汇衍生品;脱离保值本源,进行外汇自营。总结经验教训,企业建立了科学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一、组织架构
年初,决策层制定集团总体风险限额,然后分解为各事业部的风险限额。事业部是汇率风险管理的发起者,根据订单信息及时测算汇率风险敞口,自主决定保值时机。财务公司是汇率风险管理的执行者,统筹各事业部的外币头寸管理,对事业部设定套期保值比例限制,受事业部委托与银行叙做交易,跟踪市场走势,给予交易建议,监督完成情况,进行事后评价。
某大型机电制造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二、管理方法
1.总体目标:达到企业认定的汇率风险中性。
2.风险识别:根据出口订单的确定性计量外汇交易性敞口。
3.套保比例:确定性敞口,为70%—100%;或有性敞口,为20%—50%。
4.期限选择:使用匹配敞口的期限进行对冲。
5.成本传导:套期保值成本计入订单价格,传导至业务前端。
6.授权规则:授权专人与银行询价,叙做交易;授权可叙做的交易品种,禁止高风险产品。
7.设定套期保值产品比例,历史比例为:外汇远期90%、期权10%(未来拟增加期权比例)。
8.订单生成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套期保值交易。套期保值交易匹配收款期限,滚动叙做,减少人为择时。
9.根据市场波动情况调整交易策略,选择期权进行保值。
10.不将按未来汇率评价的套期保值财务效果作为评判标准。
三、管理流程
某大型机电制造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流程
综上,目前该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制度较从前有了明显改善:力求汇率风险中性,符合大企业“聚焦主业”原则;设置专业外汇队伍,专业人做专业事;通过订单管理科学预测外汇敞口;事业部和财务公司互相配合,互相约束;风险管理中体现“成本性原则”,不追求盈利。
延伸阅读:大型企业集团汇率风险是否需要集中管理?
大型企业集团一般下辖许多子公司,如果多家子公司产生货币风险敞口,对汇率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就是比较集约的选择。
(一)分散管理的主要缺点
1. 子公司制定自己的政策,管理的标准、流程、考核、核算不统一,导致集团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政策。
2. 子公司以不同口径和准确度预测其汇率风险敞口,集团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估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3. 子公司认为没有必要将汇率风险管理情况与集团内相关部门共享,集团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差。
4. 忽略了集团内部自然对冲的机会。
5. 子公司内部制定非中性的管理,存在单方向汇率趋势变动的看法,过度对冲或故意不对冲汇率风险敞口。
6. 子公司使用套期保值对冲产品不一,可能存在不适合公司管理的衍生品,不能科学有效地对冲汇率风险敞口。
7. 影响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汇率风险管理经常作为“副业”或其他工作的边缘活动进行,不利于汇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8. 增加集团内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市场信息系统重复投资、人员团队冗余),增加集团管理成本。
(二)集中管理的主要特征
大型企业集团一般涉外主体众多,经营业务多样,现金流复杂,币种多元,区位不同,各业务单位自身管理能力存在差异,没有一个适用所有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实践中,企业应按照自身业务特征、风险来源、敞口结构和管理目标,结合自身组织架构特点,构建集中管理体系和落地方案。
集中管理不是由集团进行所有的对冲交易,而是强调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管理职能和信息的集中。主要包括:一是对于汇率风险敞口应有统一的识别和认定规则,明确界定管理对象和管理范畴;二是对于风险监测和信息进行集中,包括敞口数据、套期保值交易情况、风险监测以及超权限事件等;三是授权集中,涵盖套期保值比例要求、产品授权、产品期限、权限调整等。但对于套期保值交易执行,应予以适度差异化授权,既充分考虑各成员单位风险水平、管理能力、实施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适当灵活性,满足不同业务类型不同情境下的套期保值需求,又能确保集团外汇风险管理风险可控、过程可控。
编辑:小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