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南部,一个北纬38°线上的西北小城。
这里是马龙的家乡。马龙幼时住在大山深处,他眼中的同心县是戈壁荒滩,居民普遍住土箍窑,极端年份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吃水只能靠附近水库抽调。全家外出采买,要翻几个山头才能搭上一辆进城的农用车。马龙表示,“我特希望有天能离开大山,想吃什么、喝什么,随时就能买到。”
1994年,同心县被国务院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一同被纳入计划的还有素来以“苦瘠”著称的西海固,即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今原州区)等地,也是马龙后来创业的地方。
黄土高原向山地过渡的这片贫瘠土地,孕育出了善良、勤劳、坚韧的一群人。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赋能下,他们积极改善生活条件,抓准机遇自主创业,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也发生巨变。
“以前冬天只能吃咸菜、面点,现在大家可以网购小青菜和外地水果,价格实惠,还送到家门口。”已过而立之年的马龙,全家都搬出了大山,如今在海原县经营着两个多多买菜网格站,每天为附近居民配送生活物资,高峰期还带动周边约60人就业。
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将西海固抛下,相反,新的商业与技术正不断向大山渗透。曾经的大山少年如今已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马龙将多多买菜海原县城一处提货团点的订单放置在便利店货架上。李康 摄
大山少年的艰难“出路”
十五岁以前,马龙一家住在六盘山区深处,几乎与世隔绝。受干旱气候影响,这里常年缺水,山地裸露着黄土。西海固的一位诗人曾用十六字将家乡风土描绘得淋漓尽致,“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年幼的马龙没见过城市高楼,也不理解生活贫苦,只知道每年第一场雪落下前,要跟爸妈出山采买过冬品,“又兴奋又疲惫。”兴奋的是,终于可以在集市吃到凉皮和牛头肉;疲惫的是,采买一次往返需要少则两天多则三天,很辛苦。
“成年以后才知道,这段山路少说有三四十公里。”当时因为家里位置偏僻,又没有条件买车,马龙全家每次采买要往返两趟。
连廷举打小没吃过翻山越岭的苦,却因此过得更苦。刚刚走稳路的年纪,他确诊了小儿麻痹症,坐在轮椅上生活至今。
懂事以来,连廷举就知道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他时刻提醒自己,“靠体力劳动没有出路,只能靠脑力改变人生。我虽然改变不了不能走路的残酷现实,但也不会放任命运摆布,只要拼搏了,就不会遗憾。”心里憋着一口气,连廷举小学到初中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顺利考上了高中——固原二中。
原本值得庆祝的喜事,却成了连廷举迄今为止内心最难释怀的苦。他家住海原县一处小山村,距离固原二中约四十五公里。独立住校并完成学业,是不可能的任务。“路太远,遇到下雨,村里的黄土路会积水,普通人都是深一脚浅一脚,我更不可能出门。”
1998年,连廷举成了失学少年。灰心的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也不与人交流,找不到人生方向。那时的他还不知道,那粒黄土已经不再喊渴喊饿,希望的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被“治愈”的西海固
摆脱贫苦,是广大西海固人长久以来费尽心力去破解的难题。
当连廷举还在为考个好高中埋头苦读时,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就确立了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一个矗立东海之滨,一个深居内陆高原,距离2000公里的两个省份,穿越千山万水紧密相连。
公开资料显示,闽宁协作以来,福建省先后派出数百名干部、数千名医教农工行业专家参与援宁,落地项目引资数百亿元。在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支持下,贫瘠的西海固改头换面,无数个“马龙”的命运也被改写。
2004年,在当地政策扶持下,马龙举家搬离了家徒四壁的土窑房,住进水泥砖混康居房,出门不远就能买到新鲜蔬果和崭新鞋服。“全村人都从山里搬出来了,大家很高兴。”马龙清晰记得走出大山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水泥路、砖瓦房,“大街上蹦蹦车少了,全是崭新漂亮的出租车,去哪里都近”。
住在西海固核心区的连廷举家,也“翻新”了几次。小时候住的土坯房,屋顶用草帘、泥土和布瓦封盖,每到雨天屋内就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一晚上能接大半脸盆水。后来在政府投资改造下,全家自建起砖混房,兄妹五人再也不必担心房子漏雨。混着黄沙的咸水窖成了过去式,家里用的、喝的都是干净的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快递也都接入村,生活有滋有味。
人才、资金、企业等资源接踵而来,改变最深刻的是思想,为当地人带去了创新发展理念和机会。
2001年,失学在家的连廷举从遗憾中走出来,他没有按部就班地找工作,也没有依靠着父母抚养,而是在家人帮助下开了间小卖店,专营零食、酒水、香烟、小百货等商品。从进货、摆货到卖货,一步步学习,实现门店盈利,“到2015年左右,我已经能自给自足了。”连廷举很是骄傲。
马龙在广州、北京多地创业打拼后也回到宁夏,“想找个离家近、能赚钱还顾家的工作”。送快递、开停车场、经营快递驿站,马龙用几年时间熟悉了宁夏创业环境,摸清商品末端配送和运营流程,为正式创业奠定基础。
马龙如今对配送路线和提货团点位置已非常熟悉,经常会参与配送。李康 摄
随着社区团购模式在全国各地陆续兴起,大量创业就业机会诞生。“多多买菜一进入宁夏,我就筹划着开站点。”马龙回忆,多多买菜并非首个进入宁夏的社区团购业务,但却是他最想做的,“西海固这边的人,手机里可能没有外卖软件、没有打车软件,但肯定有拼多多这个软件”。电商平台的政策扶持,叠加几年快递行业经验,让商业嗅觉敏感的马龙对新生意充满信心。
借助人脉网络,马龙快速找到多多买菜业务人员,了解服务缺口。最终,在离老家约60公里的海原县,让他逮住一个经营网格站的机会。马龙租下一间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仓库,买了三辆干线配送货车,采购了少量搬运、装箱设备,就立刻提交开站申请,“只用2-3天,平台就审核通过了,非常快”。
家门口拓“新路”
马龙在海原县一干就是四年,参与了宁夏多多买菜从0到1的发展阶段,也见证了居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清晰记得,多多买菜刚进西海固地区,为了让大家都能便捷地买到高性价比商品,业务人员深入各乡镇,逢便利店、超市、快递驿站就进,对着政策介绍开团福利、掏出手机演示下单方式,邀请有意向者开通提货团点。
在众多提货团点中,马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连廷举的小卖店,“一方面团长情况比较特殊,另一方面这个点往返路程大约30公里,沿途没有其它点,属于孤点”。
连廷举住的村子常住人口只有400余人,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大家不会开车、骑电动车,外出只能步行,去最近的镇上路程也有三四公里,采买一次非常麻烦。小卖店是全村唯一的多多买菜提货点,大家走路几分钟就到。
村民们每天23点前下单的商品,马龙站里的司机第二天就送到了。夏季果蔬成熟,村里家家户户有种庄稼,老人买新鲜菜品不多,却抢着下单水果、米面;入冬以后,土地封冻,老人们隔三差五就在多多买菜下单各类新鲜的绿叶菜。“以前很难吃到广西芒果、云南葡萄等外地水果,现在时节一到就能买,冬天也不用顿顿吃咸菜了。”连廷举说。
值得一提的是,连廷举小卖店低迷了几年的生意,在多多买菜带动下有了改善。“大家来取一次货,总会从店里带走些商品。”如今,多多买菜提货团点与小卖店的收入基本持平,成为他又一个重要生活来源。
区域内提货团点越开越多,马龙也开始扩张业务。去年,他接过新城区1000多个提货团点的服务需求,增开了一个站点,招工人数不断增加。海原县一度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当地缺少大型工业和工厂,就业机会短缺。而马龙把站点规模做起来后,提供了司机、客服、分拣员等岗位,不少85后、90后小伙靠着在多多买菜站点做司机,月入六七千元。高峰期,马龙站点工人数量突破60人,成为了当地带动就业的典型之一。
马龙的网格站员工数最高突破过60人。李康 摄
站在海原市中心,马龙看着道路两旁十层高的楼房打趣道,“完全大变样,现在回来都要迷路了。”如今在银川市置房安家的他并没有停下来,还在四处打听着新的创业机会。连廷举也没有“困”在几十平的小卖店里,而是到县城做起了谷子生意,“别人都觉得我有吃有喝就行,不需要这么折腾。但我就想改变,想看看还有什么可能。”
过去,离开西海固是乡村青年的唯一出路。而今,伴随基础设施、数字物流在农村的发展,新商业和新技术的枝杈从城市延伸到了大山深处,变化中的西海固给青年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让他们可以勇敢、自由地走出自己的新路。(邵珍珍)
编辑: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