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场景?
在广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赛事运行保障指挥系统汇聚超过1亿条数据,通过“数图联动、视图联动、表图联动”,实现了对6万名观众、交通流线、安保医疗等复杂要素的精准调度。
在北京,基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近800台自动驾驶车辆、超300个智能化路口的真实运行数据构建的自动驾驶异常事件集,为智慧出行提供可信数据支撑。
在安徽,海螺集团联合华为发布全球首个“AI+水泥建材大模型”,依托华为云盘古预测、视觉及自然语言大模型技术,熟料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实现实时调控;窑炉控制参数自动推荐使劳动强度降低50%,标准煤耗下降1%,年减碳6318吨;安全生产异常识别准确率达95%……
这些场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场景之于技术创新,犹如土壤之于种子。没有合适的应用场景,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生根发芽。
场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为各地场景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顺利走向产业化。
陕西在场景应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基础。今年10月,陕西发布了2025年度首批公共数据“跑起来”典型应用场景,覆盖旅游、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更早时候,陕西省地理空间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向全社会开放,整合了多源、多尺度的实景三维数据,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三维时空数据底板。
从政策引领看,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于2024年9月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提出到2027年初步构建贯通全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场景创新应用机制。该工作指引聚焦八大领域25个重点方向,明确在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空天利用、智慧能源等领域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升级场景;在光子量子、类脑科学、AI大模型等领域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从具体实践看,在陕西一家石化企业,每个氟化氢容器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码。通过一物一码的精细管理,企业节约了约60%的人工成本,准确率提升约50%。气象部门打造的“养老服务与流动儿童识别数据融合应用”场景,通过AI技术构建起精准化、智能化的老幼群体服务网络。商洛市的“三合一”平台利用气象数据实现灾害风险智能研判,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这些是应用场景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它们不止于技术展示,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路径,并且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作为科教大省和工业重镇,陕西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面向未来,陕西需要在场景培育和开放上持续发力。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结合能源、制造、文旅等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应用场景。比如,可以依托陕西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打造更多数字文旅融合应用场景,讲好周秦汉唐故事、红色革命故事和丝路故事。同时,要加大场景开放力度,推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带头开放资源,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场景创新。此外,需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通过配套政策的协同发力,为场景创新营造更有利的环境。
场景创新的意义,在于单个技术的突破或单个问题的解决,更在于形成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对陕西而言,无论是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都需要把握好场景这个关键桥梁。当越来越多的场景资源被激活,当创新要素在场景中自由流动、高效配置,陕西的发展动能必将更加强劲。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