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 推动碑林“政产学研金”高效融合发展

时间:2021-10-08 14:23:39  来源:西部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融赋能 推动碑林“政产学研金”高效融合发展

据了解,活动全程持续三个多月,不仅着眼于促进本地科技成果转化,还力图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战略机遇,提升碑林区上市后备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能力,加快科创人才聚集和企业创新发展


近日,2021“碑林启航 金融赋能”上市后备科创精英企业选拔赛在西安碑林举行,面向西安市具有科技创新成果和高成长潜力的团队及企业征集优质项目。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都是“科教大省”陕西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碑林区作为陕西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是西安市乃至全国科技人才、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城区之一。为助力解决陕西科技发展 “难题”,碑林区从本地民营经济入手,策划组织本次大赛。

据了解,活动全程持续三个多月,不仅着眼于促进本地科技成果转化,还力图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战略机遇,提升碑林区上市后备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能力,加快科创人才聚集和企业创新发展。活动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创新经济高地,把富集的科教人才资源“聚变”为不竭的发展新动能,强化创新成果同资本市场对接,充分释放金融对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动能转换的乘数效应,为产业插上资本的翅膀。

而对于碑林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做的诸多努力来说,上市后备科创精英企业选拔赛仅是其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联动市场 加强政府与企业粘性

《2021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作为今年西安政府工作安排的首要任务。报告提到,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促进“天使投”“风投”“创投”“产投”机构与科创企业开展常态化对接,争取国家中小企业投资基金落地西安,深入实施《西安市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龙门行动”计划(2018—2021年)》。

为了贯彻落实“推进企业上市‘龙门行动’计划”,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扶持培育、企业上市融资等问题,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碑林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上市后备科创精英企业选拔赛策划前期,碑林区政府特联合省市相关部门与招商局集团招商启航西安公司共同参与大赛筹备。

据了解,招商局集团聚焦产融结合、产城联动、产网融合和科技创新。近年以来,招商局集团已通过举办多场创意创新创业类大赛,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及其融合应用领域,将100多个产品或服务模型运用到集团产业创新领域,多个创业项目获得内部孵化器和创投机构的孵化投资。而作为本次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招商启航西安公司是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旗下唯一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平台,以西安为中心、辐射西北、华中地区,通过“孵化+投资+基金管理”的三轮驱动业务模式,为投资企业提供资金资本、产业资源、市场资源、人才资源等全方位增值服务。

招商局集团招商启航西安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招商局集团是一家业务多元的综合央企,截至2020年底总资产达到10.4万亿元,其中资产总额和净利润蝉联央企第一。旗下拥有全牌照、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有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资本、招商创投等丰裕资源,并希望将这些资源与科技人才对接。然而科技人才大多专注于科研,在产业拓展方面动力略显不足,我们希望把自身的产业资源与碑林区的科创企业进行融合,将科技成果真正地转化出来。”

单纯通过孵化投资平台去改变区域未来发展并不是件易事,举办上市后备企业选拔赛也只是碑林区联动市场发展科创的起点。未来碑林也将持续通过市场发力,增强科创企业与碑林区之间的粘性,赋能碑林区以打造出更多的独角兽企业、上市后备企业。

聚集精英 厚植科创产业人才沃土

历史悠久的碑林区,是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众多科技成果转化的策源地。碑林区现有高校17所、科研机构13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6个,是全市乃至全国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辖区内总体受教育水平位居西安第一,每年高校毕业生近150万人,各类科研人员3万多名,院士42名,高科技人才资源极为丰厚。

为了将富集的科教人才资源转化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不竭动能,自2013年起,碑林区依托自身科教资源进行区域发展转型,发布多项政策激励科创人才及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科创工作者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去年开始,碑林建设了包括院士“深化服务”工程、“圆梦三秦”菁英计划、创新创业桑梓人才“回归计划”、全球高端人才“引擎计划”、“智慧人才平台”建设工程、环大学产业带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程、国际人才培养计划等在内的“八大人才工程”。不仅提升针对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还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举措,挖掘各高校科研人才。同时,拓宽国内外人才引进渠道,让更多碑林高校校友重回碑林。

碑林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提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每项政策和行动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在人本身。“以上市后备科创精英企业选拔赛为例,通过这一契机,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身实力水平,有助于其自身的提升。同时,挖掘科创精英企业,吸引科创优质人才,促进人才聚集,让更多的科创企业驻扎在碑林这片科创‘沃土’。”

金融赋能 发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作用

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和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其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而金融行业可以将资金快速且集中地投入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前,金融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助力的方式主要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拓宽融资渠道两种方式。若金融发展无法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则有可能导致科研缺乏必要资金,科技成果难以市场化、商业化。

目前,碑林辖区有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地区总部机构20余家,各类分支机构超过200个。碑林区近年来在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切实举措,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对科技发展的助推力,聚力推动金融资本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一是针对科技企业缺乏硬资产抵押物的特点,碑林区推广云税贷、科技金融贷等信用贷款产品,同时设立规模1亿元的环大学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对科技创新企业开展股权投资;二是先后在环大学产业带、碑林科技产业园和长安路中央商务区设立金融服务工作站,组织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入驻,近距离服务园区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帮助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通过召开上市挂牌辅导会和“一对一”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掌握上市挂牌的路径。

而在今年的上市后备科创精英选拔赛中,碑林区政府计划与招商局集团合作成立一支1亿规模的专项基金,大赛获奖企业将获得这支基金的投资意向,并能有机会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对此,碑林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土科技企业在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意识还需增强、借助金融工具以促进企业发展的办法也需增多。未来碑林区将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提升。直接融资方面,持续开展培育辅导,推进上市后备科创企业加快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步伐,同时加深与资本市场合作,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为碑林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金融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等全方位增值服务;间接融资方面,计划搭建线上融资服务平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广信用贷款产品,高效便捷服务辖区企业融资需求。”

科创“温箱” 朝着科技产业强区迈进

资料显示,碑林区75万人口中,超45%的人有大专以上学历,两院院士人数则占全省院士的63%,高企数量达200多家。碑林区虽然有着非常密集的科技资源,但由于身处主城区,难以同高新、经开等开发区一样依托大规模的土地发展科技园区。这种特殊情况下,全区探索出了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和“没有围墙的科技园”的发展路径。

碑林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我们区内的科创产业发展主要还是受制于空间原因,所以我们当前目标还是聚焦于如何在碑林区发挥科技更大的优势和作用。比如,我们正在致力于打造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和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通过在老城区高校周边打造一条科技示范街区,做好科技企业‘从0到1’的孵化和研发,然后壮大直至生产。”

据了解,在2013年时,碑林区与西安市科技局、驻区10所高校共同启动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该产业带以“建设全国科技统筹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示范城区及有广泛影响力的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创新设计中心”为目标,通过机制模式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发展,建设产城融合的智力密集型园区。

近年来,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已纳入陕西省、西安市和碑林区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专项政策。而在省市区推动下,今年开始着力的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已在申报国家级创新街区试点工作中完成了咨询论证,并获得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大力支持。

今年,重磅出世的秦创原在公开亮相时的定位之一,便是“立体联动的孵化器”。基于自身的科创发展现状,这也成为了碑林未来的发展定位——在科创产业链条中担任“温箱”,为全区乃至全市孵化出优秀的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科技产业发展做出碑林贡献。

编辑:任晓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