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苏省涟水县义兴镇苗戴村78岁的低收入户苗伟丰来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开心知足。他的家里不仅装上了光伏太阳能,每天编织柳篮还有三四十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多了一万多元。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前几年来村里帮扶的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队员陈登华。
2016年,在中国人寿淮安涟水县支公司已工作30多年,即将退休的陈登华主动请缨下乡扶贫。然而,来到义兴镇苗戴村,陈登华傻眼了:这个位于涟水县最北端、位置偏僻的村子,有426个农户,低收入户79户,贫困人口就有324人,年收入达一万元的家庭仅有6户,无村办企业和民营企业,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村委办公大院破旧不堪……
“发展村集体经济,大家有什么想法,不要保留,畅所欲言啊。”刚驻村不久,陈登华就发现村“两委”班子脱贫信心不足,他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为提升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带领党员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组织党员到刘老庄七十二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让他们积极参与村委工作。与此同时,陈登华开始走村入户,找寻致贫原因,坐在农家小院,谈未来发展。他克服贫困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困难,对村民进行走访、调查和座谈,认真做好每一个贫困户的走访记录,详细掌握贫困现状、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贫根”。
“陈经理给我们带了多少钱?”“什么时候给我们盖新房?”……这是刚来到苗戴村时村民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扶贫先扶志”,对一开始村民们张嘴喊穷、伸手要钱的脱贫想法,陈登华明确地告诉村民们:“赚钱法子我们一起想,大家一起努力,通过自己双手努力赚钱将日子过好。”陈登华认为要让村民彻底脱贫不返贫,最重要的就是让老百姓转变完全靠别人脱贫的思想。
如何带动村里留守老人、妇女这样的低收入群体脱贫?陈登华苦苦思索,到处找寻适合项目。经过多方考察了解,他发现柳编项目非常适合,于是,他组织专人前往山东柳编大乡临沭县取经学习,买回材料、工具,动员村民们编织。有的村民编织几天后产量减少,嘀咕不想再编了,陈登华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原来,由于新一批柳篮工艺多了一个步骤,编起来速度就慢了,再加上新工艺手艺生疏,浪费材料不说,还影响了产量。陈登华了解后立即前往山东,请来柳编师傅开了两期培训班,手把手教授编织技巧。78岁的苗伟丰,儿子身体不好,不能做重活,一家人收入微薄。学习了柳编后,不仅每个月增加千元的收入,还在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开展的柳编大赛中获得好成绩,成为柳编能手。
陈登华还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涟水县梁岔镇、唐集镇调研考察光伏发电项目,此项目每户每月除去家庭用电,还可有200多块钱的发电收入。经过动员,先后共有5户低收入户安装到位,此外,还在义兴电信支局、义兴卫生院、义兴敬老院屋顶安装了光伏项目,预计村集体收益在15万元左右。
扶贫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得远”,从“根”上摘掉“穷帽子”。为此,陈登华也在积极寻找“带不走的扶贫项目”。他带领村干部到县陈师镇同心村、徐州市云龙区考察苔韭种植。经过反复论证,村干部及镇党委意见汇总后,决定成立苔韭合作社,流转26亩多土地种植苔韭,既为村集体创收,又带动低收入户到合作社务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选苗、购苗、种植,陈登华和村干部全程追踪,那时正值酷夏,每天陈登华就戴着一顶草帽,顶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在苔韭地里转悠,不到一个月整个人看起来老了十岁。7月底,一场大暴雨突如其来,刚刚种下的苔韭苗全部泡进膝盖深的雨水里。由于苗戴村地理位置特殊,雨水倒灌,根本排不出去,陈登华急得团团转,组织村干部连夜挖沟、打坝排水。三天后,地里的水渐渐退去,陈登华看着苗儿活了过来,心里甭提多高兴。
陈登华说,“苔韭项目实施后,可带动20多户低收入户就业,同时也能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创收。陈师镇的苔韭项目现在都扩展到了几百亩,我相信我们苗戴村也会越做越好”。村民苗珍才对近两年的生活变化颇有感触,“以前村里打麻将的人多,想苦钱的人少,而且也没门路,自打工作队驻村以后,村委会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为贫困户安装光伏电站、引导村集体种植苔韭,又搞柳艺编织技能培训,想方设法为我们办实事,引导我们脱贫致富找出路,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和决心,也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保险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陈登华同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建低收入人群保险保障体系,为困难家庭提供保险保障。他动员苗戴村低收入户人员及涟水县1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所有村委村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附加意外医疗保险。有两名村干部不幸遇到意外事故,获赔保险金34.2万元,不少意外受伤的困难群众也获得了相应赔付。陈登华还积极引导镇、村干部积极宣传小额保险业务,针对农民保障水平较低的现状,结合典型案例宣导,营造投保氛围,扩大承保面。
经过两年的努力,涟水县义兴镇苗戴村村集体收入18万元、低收入户人均收入6000元等脱贫攻坚指标已经达成,村里的老年保险、女性安康保险参保率达100%,群众风险防范意识显著提高,切实缓解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面对干部群众的赞誉,陈登华感慨:“扶贫的事情就是自家的事,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编辑:任晓彤
忒色 10月1日,一场名为“酷城东·熟人节”的创意活动在此启幕 2025-10-13
忒色 9月30日,回到西安的裴海潮(前)和朋友进行日常骑行训练 2025-10-10
忒色 这里正在进行陕西省第三届“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社区组)比赛的揭幕战 2025-10-10
忒色 赛事主办方负责人表示,作为传承秦腔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次郑国渠秦腔大赛复赛不仅为戏迷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以“水利遗址+传统戏曲”的创新形式,推动文化遗产与艺术传承的双向赋能 2025-10-05
忒色 游客在景区民宿的中秋装置前拍照这个假期,恩施地心谷凭借其独特的地质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一日尽览诗意山水、一夜梦回民族寨堡的完整体验,成为短途微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2025-09-22
忒色 开幕式上,陕西省民政厅、西安市民政局分别发布《陕西养老产业蓝皮书(2025)》《陕西银发经济产业目录(2025)》和《2024年西安市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综合统计信息》,为产业发展提供权威数据支撑和政策指引 2025-09-20
忒色 本届大赛旨在搭建全球资源对接平台,推动安康毛绒玩具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2025-09-15
忒色 在这一重要关头,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要坚持弘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共同捍卫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大金砖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09-09
忒色 恩施地心谷相关负责人称,希望通过“双新项目”升级景区设施与服务,并以“科技+自然+文化”的创新模式,为游客提供一场集视觉震撼、身心体验与文化沉浸于一体的难忘峡谷之旅 2025-09-08
忒色 据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还将推出馆长讲展、数字展览等活动,邀公众重温抗战荣光,汲取前进力量 2025-09-05
忒色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打造“河庄坪村晚”,村歌村舞精彩纷呈、安塞腰鼓豪放激昂、乡村市集人声鼎沸……充满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村晚”为来河庄坪镇体验窑洞民宿的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文化盛宴 2025-08-21
忒色 8月6日,人民网推出报道《店里的“老外”越来越多了》,同样以“老外”热门打卡城市——西安为例,解读“中国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这篇文图、视频报道中,外国游客在西安做陶俑、品美食、穿汉服,忙得不亦乐乎,折射出持续升温的“China Travel”热潮 2025-08-12